赵本东 发表于 2015-9-6 09:45:16

ayy 发表于 2015-9-3 17: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奥,,你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把传感器的测试结果,,推到整个衡器的计量性能。。这个不确定度太大了, ...

考虑了很多因素,其不确定度分析见相关论文。

赵本东 发表于 2015-9-6 09:48:38

ayy 发表于 2015-9-3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赵老师,为什么国外没有这种测试方法??你考虑过吗??




因液体的力学、热学不稳定性导致其力值不稳定,伺服系统是无法解决液体自身性质的。而且伺服系统很庞大,在实验室中可行,在实际运用中是个问题。

赵本东 发表于 2015-9-6 10:33:24

ayy 发表于 2015-9-3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赵老师,为什么国外没有这种测试方法??你考虑过吗??




理论上没有问题。这是纯技术问题。检定仪应用到衡器检定中,其重复性从实验数据看,没问题。与砝码的一致性问题,即量值传递问题确实是个问题,起初传递的不稳定,后来设计了一个结构,可自动定位,应该满足砝码与检定仪量值一致性问题,不过因为原因,未能实施。

电子汽车衡快速标准检定仪
量值传递问题解决方案

本文件中量值传递问题指:量值如何从上一级标准传递到本检定仪,包括上级标准问题和传递方法问题。
本检定仪量值传递有两个途径:1、通过质量传递;2、通过力传递,经过重力加速度与质量建立对应关系。
一、        通过质量传递
1、方法:将本检定仪的称重传感器(6只传感器并联,连接显示器)放在检定平台下,在检定平台上加载F2级砝码,用F2级砝码标定检定仪。
2、检定平台结构: (分两节),检定仪的传感器反装,传感器下球碗下面安装滚珠;将以上部件安装在一水平面上。
总体结构图如下:

3、技术指标:
(1)、地基:能承受100吨压力。
(2)、传感器下面的六个支撑座自身坡度:1/500
(3)、传感器下面的六个支撑座在同一水平:高度相差不大于1mm。
(4)、检定平台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二、        通过测力机传递
(1)方法:将本检定仪的称重传感器(6只传感器并联,在6只传感器上方放置一强度和刚度足够的铁板,连接显示器)放在标准测力机上,用标准测力机标定检定仪。
技术指标:
1、测力机:100吨压力,不确定度小于0.01%。
2、连接6只传感器的铁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三、两种量值传递方法的传递效果与砝码检定衡器进行比对。
四、两种量值传递方法的比较
1、区别:
(1)        标准器不同:一个是砝码,一个是测力机。
(2)        力的性质不同: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弹性力
2、相同点:
(1)不管是重力还是弹力,都是通过力传递量值。
(2)尽管两种方法的量值传递途径不一样,但是其原理和结构一样。
为减小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采用分段标定的方法:每10吨标定一个数据,这样对于满量程为60吨的系统,其非线性误差可以减小到原来的1/6。
系统标定结果可以采用几次标定结果的平均值,以提高系统的准确度。
稳定性
稳定性试验在整个型式试验中至少要进行8次,并将此试验穿插于温度、干扰、安全性能等试验中,每次试验的时间间隔应在半天至10天之间,以观察在不同状态下秤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为了使各次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比较,试验时要记录环境条件并对温度、压力等影响做必要的修正。

附件:电子汽车衡快速标准检定仪检定平台机械部分产生的误差分析
一、误差根本来源:
1、传感器受到了水平方向分力和弯矩造成的。
传感器砝码产生的重力在传递给传感器过程中,产生了水平方向分力和弯矩造成的。造成此种误差的情形包括:(1)传感器自身放置的不水平,(2)几个传感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3)台面弯曲变形。(4)传感器相对位置(相对于球碗)不正。
2、传感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
二、减小误差的办法
1、传感器面的六个支撑座自身坡度:1/500
2、传感器下面的六个支撑座在同一水平:高度相差不大于1mm。
3、传感器反装,检定平台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4、传感器下碗下面安装滚珠,以解决传感器相对位置(相对于球碗)不正产生的水平分力和传感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

真实性 发表于 2015-9-24 09:09:42

个人觉得,检地衡检轴重很关键

赵本东 发表于 2015-9-24 10:03:09

真实性 发表于 2015-9-24 0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觉得,检地衡检轴重很关键

为何轴重很关键?

真实性 发表于 2015-9-28 08:28:57

个人认为,现在都是二拖三或四,车前后轴距十六米多,整车上秤后,前后轴正是压在前后四支传感器上,随说秤是整体,但我觉得支重点还是在前后四个或六支传感器上。

赵本东 发表于 2015-9-28 09:15:50

真实性 发表于 2015-9-28 08: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认为,现在都是二拖三或四,车前后轴距十六米多,整车上秤后,前后轴正是压在前后四支传感器上,随说秤 ...

只要角差在允差范围内,车站在哪个位置,称重结果都准确。

好东东 发表于 2015-10-9 11:36:53

学习了,虽然看不懂:lol

赵本东 发表于 2015-10-10 12:54:47

好东东 发表于 2015-10-9 1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了,虽然看不懂

如果有兴趣,我可把文章发给你。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赵本东科研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