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j 发表于 2011-2-28 09:47:43

全面履行质监职能 服务安徽加速崛起

全面履行质监职能 服务安徽加速崛起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十一五”圆满收官

    “十一五”时期,全省质监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忠实践行“发展为上、服务为先、执法为民、安全为天”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服务质监、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全系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突飞猛进,质监工作基础不断夯实,质监部门形象显著提升,总体工作水平迈上“华东中上游,中部第一流”的重要台阶,为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6月,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同志在视察安徽质监工作时感慨地说:“你们整个基础建设、内部管理、作风水平,都走到了全国质检系统的前列! ”

围绕中心 主动服务安徽崛起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和定位质监工作,主动服务,贴近服务,超前服务,在服务中凸显地位、提升能力、展示形象,无疑是“十一五”质监事业取得超常规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经验。

    积极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2009年,围绕省委、省政府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省质监局立即出台12项服务措施,派出410个调研组,深入1220个企业对口帮扶、上门服务。针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深入全省496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和对标验收工作,提供专业服务1100余次,省质监局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大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运用认证认可、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2010年6月,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签署《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省质监局及时出台10项服务措施,各级质监部门纷纷响应,受到王金山、王明方、唐承沛等多位省领导赞扬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

    全面开展质量兴省活动。 2007年,我省成为全国第四个开展“质量兴省”的省份。全省17个市、61个县(市)和35个区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区)”活动,马鞍山市等10个市设立市长质量奖或质量管理奖,2010年40个“质量兴省”先进市、先进县(市、区)受到省政府表彰。省质监局连续6年编制发布 《安徽省质量状况白皮书》,17个市质监局分别发布当地的质量状况白皮书。 2010年,省政府设立我省质量领域最高奖项“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从2011年开始每年表彰不超过5家具有全省最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先进企业。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中国名牌产品数量由5个增加到37个,连续三年翻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7个增加到25个,位居全国前列;安徽名牌产品由448个增加到965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时任省委书记王金山作出批示:“品牌是实力,品牌是形象。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各级质监部门作用显著、功不可没。 ”

    创新推动技术标准战略。 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全省17个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贯彻意见。 2009年6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水平。“十一五”末,我省已主导制订了2项国际标准,主导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340个,制订地方标准842项,新建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支机构和19个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3个。马钢公司等7家单位主导制定的10项国家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黄山市获得首个全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称号。

    持续拓展安徽产品市场。创新质监区域合作模式,在率先与上海市签订农产品合作互认协议的基础上,陆续与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环渤海等地质监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名牌、标准、检验检测、执法打假等诸多方面实行统一政策,相互之间享受互惠的同等待遇,使安徽企业和产品在上述市场有了更加便捷的“通行证”,走出去的“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有力呼应了省委、省政府对外开放战略。

依法行政 全力保障社会和谐

    依法行政,科学监管,是质监部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质监部门始终把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系统的“一号工程”,切实强化监管职能,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十一五”期间,全省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强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监测及预警工作,突出抓好对较大风险产品、区域性质量不稳定产品和潜在危害产品的跟踪抽查,基本实现了早发现、早判断、早处置。圆满完成供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妥善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尤其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级质监部门迅速行动,对所有出厂乳制品实行批批送检和签字放行制度,保证了乳制品市场供应,稳定了消费者信心。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蚌埠期间,亲切接见了质监部门驻厂监管人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

    着力加强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巩固小锅炉和隐患单位安全承诺制度,落实安全监察约请谈话和重大事故挂牌督办制度。完善“110”和“119”联动机制,完善应急救援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建立特种设备检验数据库,狠抓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数量年递增20%以上,总量达到15万台以上,但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特种设备安全的可控性明显增强。

    扎实做好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探索开展产品质量三级联动监督抽查工作,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全省部分主导产业的总体质量状况,为领导决策、引导消费和企业整改提供了第一手依据。组织开展农资、建材、家电下乡产品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学校、医院、宾馆等场所的纤维制品质量监管。2010年底,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0.7%,连续6年提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科技兴检 着力强化技术支撑

    五年来,全省质监系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抢抓机遇,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推进质监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加快质检中心建设步伐。 2008年10月,占地167亩、总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的安徽省质检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一五”期间,全系统建设的国家级质检中心由4个增加到12个,居中部地区前列。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块状经济要求,全系统建设的省级质检中心由12个增加到46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主干,县区和企业技术机构为补充的相对完善的检验检测网络。

    提升科技工作总体水平。坚持检、学、研相结合,积极引领系统内技术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广泛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和信息共享。全系统共有11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和安徽省有关科技奖项。省质检院自主研发的“建筑保温耐候测试仪”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按行业自上而下整合特检、纤检、质检、计量和标准,组建成“四联盟一体系”,优化项目配置,理顺业务关系,打造检测品牌,共享优质资源,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奋发有为 顺利实现发展蓝图

    五年苦干,覆地翻天。 “十一五”成为全省质监系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五年,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五年,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形象最好的五年。

    质监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具备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察三大职能的全部能力,专业技术特色明显,服务网络健全规范,成为保障全省经济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作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基层面貌焕然一新。按照“四个一流”标准加强基层局建设,创建7个标兵县局和35个示范县局,彻底解决基层局办公检测用房问题,基层履职能力明显增强。

    信息化平台发挥重要作用。全省质监系统已100%建成局域网,实现三级互联互通,构建质监业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质检系统和省直单位处于领先水平。

    和谐质监理念基本成型。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3个单位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7个市局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称号。成功举办首届安徽质监文化节,“和谐质监”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质监部门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系统资产总额是五年前的3.1倍,达到20亿元;仪器设备总值是5年前的3.4倍,达到3亿元;办公检测用房面积是5年前的2.7倍,达到52万平方米。质监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中部一流的新台阶,圆满实现了五年前描绘的宏伟发展蓝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面履行质监职能 服务安徽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