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量兴企绩效评价指南(有删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指南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制定,是在我们这边开了质量兴州大会前由我个人草拟的东西,不过现在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发给领导领导也无回复,所以发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也算是资源共享……


引  言
为全面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夯实质量基础工作,提高产品、服务、环境和工程质量,增强质量竞争力,提高质量兴企活动有效性,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x省质量兴省实施意见》,《x质量兴州实施方案》,特制定《质量兴企绩效评价指南》。
本指南参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结合x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质量资源、质量管理、质量文化、质量形势四个维度对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求,并根据质监工作实际,将质量管理过程分解为标准化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计量管理工作、特种设备的使用与安全生产4个方面,为企业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提供了最基础的评价准则和参考,也可用于政府质量管理奖的参评。
本指南着重在于提供对企业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符合性的评价依据,是对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和质量水平的调查了解和评价,力求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的企业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塑造企业质量文化和形象,促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促进质量兴州工作的全面开展。
本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可帮助我州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管理模式,树立最基本和最基础的质量管理理念,也可用于指导企业开展质量兴企工作。
本指南的部分观点有不科学之处,用意在于通过简明的分类管理指导企业的基础质量管理工作,欢迎参评企业提出意见建议。

质量兴企绩效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开展质量兴企活动企业兴企成效的评价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x范围内所有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的企业,其他企业也可以此为参照建立、树立基本的企业质量管理理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南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dt ISO9000:2000)
GB/T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idt ISO9004:2000)
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Z19579-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GB/T19000-2000和GB/T19580-200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于本指南。
3.1 绩效
成绩和效益,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
3.2 质量价值观
组织或个人对质量的意义、重要性积其积极作用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质量上的经营管理理念。
3.3 质量资源
企业所掌握或直接控制的,能够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各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和设施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组织资源。本指南所指的质量资源强调人(领导和员工)和组织这两个质量因素。
3.4 质量管理
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根据企业质量管理的过程和阶段,本指南将将质量管理过程分解为标准化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量管理工作及节能减排效益、特种设备的使用与安全生产、市场与顾客满意度5个方面。
3.5 质量文化
企业在长期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质量创意、质量战略、质量激励机制、质量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特质和质量取向等等,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的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和价值观点。
3.6 质量形势
指企业的质量现状、体系认证情况、产品获奖情况、产销对比情况。
3.7 知晓率
组织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观点、目标、文化、制度多知道和了解的程度。
3.8 质量责任
指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主体所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包含最基本的两个范畴:安全和质量。
3.9 社会责任
组织对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应负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3.10 符合性
指质量活动及有关结果对相关制度、规定、准则的符合程度。
4、评价内容
4.1 领导
组织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完善组织的治理以及评审组织的绩效。作为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的企业,领导要客观分析企业质量现状,科学制定企业质量兴企实施方案、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在质量关注、管理创新、业务学习上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4.1.1 领导参与
企业领导层,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应亲自参加质量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培训,不断接受教育,丰富质量管理知识,掌握国内外质量信息,提高领导、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应亲自参加企业重大的质量活动。活动包括:
a) 主持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及长远规划;
b) 决定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主持质量职能的分配;
c) 主持重要的质量工作会议和重大质量改进;
d)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确保满足顾客要求并实现质量目标。
e) 积极参与与顾客、供应商、职工和社区的友好协作活动。
4.1.2 领导作用
a) 确定和贯彻组织的价值观。
b) 确定组织的长、短期发展方向及绩效目标。
c) 组织应当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向全体员工、主要的供方和合作伙伴沟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积极宣传组织的质量文化。
d) 高层领导应当营造如下的经营环境:
——学习型;
——创新型;
——服务型
——团队型;
4.2 组织
4.2.1 组织的机构设置
组织的机构设置也就是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的机构设置应从职、责、权方面进行设置,坚持岗有其人、人有其用的原则,以岗位效用的最大化促进组织效用的发挥。
4.2.2 组织的制度设计
组织应根据组织自身的发展形势、管理现状合理制定和设计相关的组织制度,将一些组织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已形成统一、一致的组织管理模式。
4.2.3 组织的主体责任
组织的主体责任包括组织的质量责任、管理责任、财务责任、发展责任以及对员工和股东的责任,不仅要通过科学管理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和组织的发展,也要通过人性化管理为股东、员工谋福利,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
4.2.4 组织的社会责任
组织应当评估并确定其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哦、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
组织应当确保其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生产和提供安全的、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组织应当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公益领域可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社区、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
4.3 员工
员工是组织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产品质量的最主要参与者和保证者,对于员工的管理,要注意岗位、培训、薪资、福利和员工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质量文化的知晓率,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共同参与到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
4.4 质量管理工作
4.4.1 生产列入国家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目录产品的,必须取得(通过)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性产品认证。
4.4.2 企业应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厂检验,严格组织生产,并按照规定自觉接受定期监督抽查和产品监督抽查,要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进行质量状况分析,及时找出问题所在。
4.4.3 企业在产品质量的宣传上,不能向媒体提供虚假数据或向社会搞虚假宣传。
4.4.4 企业应制定质量发展规划、品牌发展计划,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打造品牌优势。
4.4.5 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改造能力,开拓创新,积极实施新产品的开发。
4.4.6 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合理化建议、QC小组各种质量管理工具、统计技术、精益生产等质量管理方法,应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质量培训教育,。
4.4.7 企业应积极推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
4.5 标准化工作
4.5.1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质监部门(食品标准须报卫生部门)备案。
4.5.2 企业生产产品应按照明示或承诺标准组织生产,并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和名称。
4.5.3 企业应建立完善以技术标注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明确标准化工作机构和人员,并满足需要。
4.5.4 企业应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开展自主创新,将所获专利转化和上升到标准层面。
4.6 计量管理工作
4.6.1 企业应规范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应建立完善计量器具档案和台帐,档案内应有计量器具的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最近两个连续周期的检定证书。
4.6.2 企业应配备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从事计量检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计量检定人员证且严格按照相应的检定规程开展检定工作。
4.6.3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执行结果应有记录。制度应包括: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4.6.4 为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企业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企业应积极做好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工作,申请《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确认,鼓励有条件的高耗能企业积极开展能源计量检测体系认证。
4.6.5 作为用能单位,企业应按照产品标准和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按照《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设备,并及时采集汇总计量测量数据,科学分析,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4.7 特种设备的使用与安全生产
4.7.1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出厂和投入使用前,应当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4.7.2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市一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登记。
4.7.3 特种设备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4.7.4 在用特种设备必须进行定期检验,使用人员必须有操作证,要确保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隐患整改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均为100%。
4.7.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并建立完善使用操作制度,建立特种设备应急预案。
4.7.6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每月至少一次,并有相关记录。
4.8 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应根据产品优势、管理优势、地域优势、特色优势来合理定位和固化企业的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文化包括四个层面:
1)质量物质文化,它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外在表现,包括质量工作环境、产品加工技术、设备能力、资产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科学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状况等等。
2)质量行为文化,包括质量管理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员工人际关系活动、顾客关系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从企业人员的结构看,包括领导干部的领导行为文化、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文化,质量队伍的专业行为文化。
3)质量制度文化,它是约束员工质量行为的规范文化。包括质量领导体制、质量组织机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奖励与管理制度等。
4)质量精神文化,它是质量文化的核心文化。包括质量文化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质量行为准则。
4.9 质量形势
企业应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的质量现状,并进行客观的质量状况分析。(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体系认证也属于质量形势范畴,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单列)
1)年内生产总值、上年度总产值;
2)年内产、销情况。
3)年内生产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价、企业设备总价;( 综合评分)
4)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6-4 03:55 , Processed in 0.4962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