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5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委托加工产品的产品质量责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09:1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产品,就其社会属性而言,指经过劳动创造,具有使用和交换价值的一切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这是广义上的产品概念,狭义上的产品概念仅指生产出来的有形物品。而就产品质量而言,“产品”无疑是个狭义上概念,在民事交往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表述),如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承揽加工中物品(工作成果),常常在交易活动中被交易双方以“产品”表述,因此执法实务常理所当然认为其属于《产品质量法》的产品范围而进行监管,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本文在分析委托加工行为性质的基础上,对委托加工产品和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进行区分,分析和探讨委托加工产品的产品质量责任,进一步提出了对委托加工进行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关于委托加工的行为性质
      “委托加工”的表述首见于《产品标识标注规定》2,该《规定》也同时使用了产品的表述,在民事交易活动中,委托加工非常普遍,俗称的“贴牌生产”就是一种委托加工的形式,而什么是委托加工,《规定》并未明确,从其表述来看,委托加工是委托方和加工方作为民事主体从事的一种民事行为,而两者之间法律关系从委托加工行为性质看实质属于承揽合同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而“委托加工”从《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的表述来看,可指“加工方依据委托方要求加工产品,委托方给付加工费的合同”,从其行为属性看完全符合《合同法》对于承揽合同的规定,因此“委托加工”本质属于“承揽加工”,或者说“承揽加工”更符合其法律属性的表述,委托加工中的委托方和加工方分别是承揽关系的定作方和承揽方。
      但要注意的是承揽加工合同关系中的标的物(加工产品)在承揽合同关系的语境中不称为产品,而是“工作成果”,从标的物(加工产品)的法律属性来看,这个表述更精准。

二、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和委托加工产品的区别
     两者从社会属性以及表达语言习惯看,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两者在法律属性上存在很大区别:
(一)两者所处的法律语境不同
      “产品”的定义见于《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即经过加工制造用于销售的产品”,该款规定和第三款规定一起对“产品”的外延(范围)进行了限制,而《产品质量法》属于经济法范围,从该法的罚则部分可以看出,其主要调整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即违法主体和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主要着眼于公共利益(如众多消费者的整体利益)的维护;而委托加工产品如前所述是《合同法》上的承揽加工关系,《合同法》属于民法领域,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主要着眼于交易双方利益的保护和平衡。
(二)两者涉及生产(加工)主体的地位不同
    《产品质量法》中有”生产者“的规定3,根据上下文解释,一般来说,这个生产者的地位包括两点:1、能在“产品”上独立标注其厂名厂址;2是”产品“的实际生产者和控制销售者。而作为委托加工关系中的加工者:1、不能在产品上独立标注其厂名厂址4;2是产品的实际生产者但不是负责销售者5。
(三)两者涉及质量责任不同
      处于公法(即《产品质量法》)领域中的”产品“质量责任从《产品质量法》的条文可以看出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重点在行政责任),而委托加工产品的质量责任,如前所述,委托加工性质是《合同法》中承揽加工,委托加工中产品准确表述是承揽加工的“工作成果”,从《合同法》关于承揽加工的所有规定可以看出,委托加工的质量责任只涉及合同责任,不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其合同责任和质量法中“产品”质量责任中民事责任也有所区别:
      依据《合同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 承揽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定作人可以要求承揽人承担修理、重作、减少报酬、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规定可以看出,委托加工产品(即工作成果)的质量责任主要有加工方向委托方负责,这是合同的相对性决定的,这里和“产品”民事责任的区别在于:如果加工方(承揽方)交付给委托方(定作方)工作成果(加工产品)后,委托方将加工产品投入市场销售,消费者购买后,如该产品出现产品瑕疵,消费者依据买卖合同关系可以(也只能)向作为销售方的委托方主张产品质量责任(违约责任,依据合同的相对性),而如该产品出现不同于产品瑕疵的产品缺陷时,消费者可以向委托方(或委托方的下级经销商)主张产品缺陷责任,即无论是产品瑕疵还是产品缺陷,消费者都不能向实际的承揽加工方来主张产品质量责任。究其一点,原因在于在委托加工的产品上明示的是委托方的厂名厂址,加工方的质量责任只与委托方有关,至于委托方如基于在该产品明示了生产者而承担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后,再来向加工方主张双方承揽合同关系的质量责任,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三、委托加工产品是否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范围?
    从上述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和委托加工产品的区别,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委托加工产品在加工方未交付前不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范围,因为加工方相当于委托方而言,其交付的产品严格按其承揽加工的法律属性看,是“工作成果”而非产品质量法意义上的“产品”,而只有这个“工作成果”(加工产品)交付委托方验收合格后,该产品才受《产品质量法》调整,之后,其“产品“责任主体是在该产品上明示的生产主体,即委托方。   
    这里的逻辑关系打个比方来说,委托方作为一个企业,加工方就相当于该企业(委托方)的一个生产车间,在车间完成企业下达生产任务后,在未出车间由企业检验部门检验合格的这个阶段,其不属于《产品质量法》意义上的”产品“,只有在车间加工的产品由企业进行自检合格后,在这个环节上,该产品才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其依据在于:
《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规定:“···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这里产品受规制的环节为何是“市场或企业的产品仓库”,其法理依据在于《产品质量法》的行政管理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只有企业完成自检后进入“市场或企业的产品仓库”的产品才具有潜在影响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事项,更重要的是企业还未对产品质量做出判断(明示合格的承诺),因此在自检前根本无从谈起对其产品6的质量监督。

四、关于委托加工产品的法律责任
      如上所述,委托加工产品在加工方交付委托方验收前不属于《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但在进入市场流通后,自然应当受《产品质量法》调整,但《产品质量法》并未对委托加工产品的产品质量责任作出规定,对此,笔者认为:
(一)民事责任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1、在产品上只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对于这种情况,按照产品责任的相关法理,当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上标明自己是产品的生产者时,他就应当对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论其实际的生产者是谁,因此依据《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缺陷责任的有关规定7,委托加工”产品“质量责任应当由明示在产品包装上的生产者(委托方)和销售者承担。
    2、在产品上同时标注委托方、被委托方的厂名厂址。如上述第一种情况,消费者是不知道所购买产品存在委托加工模式(贴牌生产)的,但是否披露实际加工方的厂名信息,委托方是有自主决定权8或经过双方协商后决定的,同时,消费者购买产品很可能是出于对加工方的认知度,因此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该产品质量责任应由委托方和加工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二)行政责任
       关于委托加工产品的行政责任,笔者认为无论产品是否披露加工方的厂名,其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政责任应由委托方承担,如以委托方和加工方共同承担看似可行,但由于行政法上缺乏共同责任的法律依据,鉴于委托加工产品的委托方才是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一方,同时又是在产品上明示生产者的销售控制者,因此委托加工的行政责任应当由委托方承担。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执法实践普遍存在的“假委托(加工)”现象——加工方和委托方签订了委托加工协议,但所涉产品由加工方生产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后,实际由加工方自己销售,这明显违背了《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第九条(四)项关于“加工方不负责对外销售”的规定,这里对加工方的违法行为怎么定性问题,让很多执法人员一筹莫展,限于本文篇幅有限,这里不便深入展开9,只简单说几点个人意见:1、《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或包装的标识必须真实”,委托加工是个例外,但加工者作为实际生产者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的前提是双方存在真实的委托加工关系;2判断双方是否存在委托加工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加工产品必须由委托方负责(控制)销售;3 如加工者自行销售其加工产品,应当以“冒用厂名厂址定性”,对加工方进行处罚;至于如果加工方提出存在委托加工合同,且辨解标注的委托方厂名经过委托方同意,鉴于加工方存在自产自售的事实,其抗辩不能成立10。
(三)刑事责任
       关于委托加工产品的刑事责任,就主观要件分析,首先看委托方和加工方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如委托方有故意,加工方不知情,则由委托方承担刑事责任;如双方存在故意犯罪的“合意”,则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并根据双方在共同犯罪中分工作用不同来确定主犯、从犯(或两者皆是主犯)。

五、对委托加工进行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修改《产品质量法》,明确“生产者”包括委托加工的委托方,将“生产者”界定为“将最终投入流通的生产者”;明确委托加工产品的产品缺陷责任主体是委托方。
    (二)针对很多企业急功近利,不图争创自身品牌而利用虚假委托形式非法贴牌生产的不正当现象,建议修改《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增加对“假委托”现象进行规制的内容。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沙发
发表于 2013-8-25 12:37:23 | 只看该作者
OEM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产),基本含义为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这种委托他人生产的合作方式简称OEM,承接加工任务的制造商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被称为OEM产品。可见,定点生产属于加工贸易中的“代工生产”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

--见怪不怪!苹果等世界品牌都是以委托代工形式进行生产的!
硬座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0:40:25 | 只看该作者
wubin1999 发表于 2013-8-25 12:37
OEM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产),基本含义为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 ...

合法的贴牌生产是主流,但假委托的生产在一些行业也比较普遍
板凳
发表于 2013-8-26 10:52:45 | 只看该作者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执法实践普遍存在的“假委托(加工)”现象——加工方和委托方签订了委托加工协议,但所涉产品由加工方生产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后,实际由加工方自己销售,这明显违背了《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第九条(四)项关于“加工方不负责对外销售”的规定?
第九条 产品标识应当有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的,能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生产者名称和地址。进口产品可以不标原生产者的名称、地址,但应当标明该产品的原产地(国家/地区,下同),以及代理商或者进口商或者销售商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进口产品的原产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口货物原产地的暂行规定》予以确定。
(四)受委托的企业为委托人加工产品,且不负责对外销售的,在该产品上应当标注委托人的名称和地址;

受委托的企业为委托人加工产品,在且不负责对外销售的情形下,规章规定在该产品上应当标注委托人的名称和地址,并未违反了《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第九条(四)项关于“加工方不负责对外销售”的规定。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1:05:12 | 只看该作者
hbstczjch 发表于 2013-8-26 10:52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执法实践普遍存在的“假委托(加工)”现象——加工方和委托方签订了委托加工协议,但所涉 ...

关于楼上的最后一句,是对的,但没有注意我说的“假委托”的情形——受委托方自己负责销售呢?能标注委托方厂名吗?
  
6
发表于 2013-8-26 11:09: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七条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释义】本条是关于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的要求的规定。
  一、所谓产品包装,是指为在产品运输、储存、销售等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和附着物并在包装物上附加有关标识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称。所谓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识别产品或其特征、特性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产品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标志、标记、数字、图案等表示。产品标识由生产者提供,其主要作用是表明产品的有关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说明产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指导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产品出口的需要,产品标识日益为人们所看重,认为其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如果产品标识指示不当或者存有欺骗性,则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产生产品质量纠纷。这次修改本法,特别强调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本条规定的生产者对产品标识应当标明的内容,这是生产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所谓用中文标明,是指用汉字标明。根据需要,也可以附以中国民族文字。产品名称是区别于此产品与他产品的文字语言标记。产品名称一般能反映出产品的用途、特色、所含主要成份等最突出的特点。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是生产产品的企业名称、称谓和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实际地址,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语言文字符号。企业的厂名和厂址在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时便已经确定,标注产品的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时应当与企业营业执照上载明的厂名和厂址一致。企业这样做也是遵守了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信用原则,有助于消费者选择和识别产品及来源,维护其合法权益。
标注产品的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时与企业营业执照上载明的厂名和厂址一致,是真实的,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从产品质量法释义及产品标识标注规定来看没问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1:14:1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假委托”有2种形式:
1委托方和加工方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合同约定产品由委托方负责销售),但实际产品销售由加工方负责(自产自销),产品上只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
2委托方和加工方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合同约定产品由委托方负责销售),同时委托方给加工方一个“授权销售委托书”,产品上只标注委托方厂名厂址。
  第2种方式更有隐蔽性,个人认为上述都是以合法形式规避非法(标注不真实厂名)目的。
8
发表于 2013-8-26 11:15:05 | 只看该作者
“受委托方自己负责销售呢?能标注委托方厂名吗?”
禁止标注委托方厂名,不知出处在哪?我没看到。
9
发表于 2013-8-28 10:15:0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对委托加工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人表示佩服,但最终的结论本人有不同看法:把合同法凌驾于其他法律之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判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应包括默示担保条件、明示担保条件、产品缺陷。首先,要满足默示担保条件,不能违法生产,合同也不能违法,如果委托加工合同本身质量条款违反法律规定或强制性标准要求,这个合同本身就无效,被委托方不管知不知情都要承担法律后果,如果被委托方的行为购成了犯罪,就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二,签订了委托加工合同就相对于委托方而言被委托方作出了明示担保,其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否则也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虽然产品仅销售给委托者,但也是用于销售的,仍是受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调整(如有法律、法规设定的管辖只对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除外)。
10
发表于 2013-8-28 15:11:1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4-19 23:51 , Processed in 0.5530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