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宁市简介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西宁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经过50多年的建设,西宁从一个内陆小镇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省会城市。特别是"九五"以来,西宁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使西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1995年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58.17亿元增加到92.01亿元,增长54.51%,年均递增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531元增加到5310元,年均递增9.1%;地方财政收入由2.94亿元增加到6.34亿元,增长1.16倍,年均递增16.65%;财政支出由4.51亿元增加到10.84亿元,增长1.4倍,年均递增19.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43元增加到5299元,增长53.9%,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6元增加到1512元,增长92.36%,年均增长13.98%。
   经济发展优势及潜力 同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相比,西宁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西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条件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依托全省优势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开发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加速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超常规、可持续发展,为把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十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是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 集中力量抓好交通建设。重点抓好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建设、西(宁)格(尔木)段扩建改造和兰(州)青(海)铁路的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增辟新航线。重点建设西(宁)兰(州)高速公路,西(宁)湟(源)一级公路,西宁至湟中、大通高等级公路等项目,逐步形成以西宁为中心,国道、省道为骨架的等级高、通达深的公路网络,加快城市路网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西宁市"七纵十六横"的城市交通体系。
   2、 抓好房地产开发和住房建设。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房地产市场,抓好三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和农民新村建设,努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房地产开发及住宅建设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
   3、 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暖、民用天然气输配、城乡电网改造和环保、防灾等工程建设。
   4、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势,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平台、高速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大力实施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个人上网工程。
   二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拉开城市骨架,扩大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推动城市发展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重点规划建设好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绿化、美化水平。重点抓好三县县城中心镇和沿过境主干线区域性卫星镇的规划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
   三是加快企业改组改造,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中藏药、生化食品、建材和新型建材制品、盐化工、绒纺及皮革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把生物制品等领域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点,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抓好甘河滩工业区和北川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做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减持国有股,继续推进股份制,推行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入股。把扶持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重点,选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培植,创出一批地方名牌产品、拳头产品,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企业。要把旅游业作业服务业的"龙头",加快发展,逐步把西宁建设成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消费城市和全国著名的避署休闲胜地。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法律、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加快发展社区综合服务,逐步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建设一批优势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以蔬菜、豆薯、花卉苗木、中藏药材、饲料饲草为主的经济类作物生产,加快形成乳品、肉类、土豆、蔬菜、绒毛、皮张、面粉、饲料、油脂等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塑造西宁山川秀美新形象。抓好公共绿地建设、庭院绿化和城市广场、公园、旅游景区的绿化以及南北山造林工程和火车站、飞机场两个"绿色窗口"工程。
   六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把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作为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目标,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多渠道就业。继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十五"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农村砖房达到40%以上。
   七是实施生科教兴市战略,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扶持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特色农业和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产业。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营造环境、创新机制上,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
   八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在体制创新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改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加入世贸组织西宁应采取的措施,尽快开放西宁出入境口岸,打通青海对外交流和经济联合的"门户"。
   九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县竞相发展。加强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引导各区县结合区情、县情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突出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十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抵制和反对邪教,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依法治市,加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十五"主要奋斗目标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翻一番,达到390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分别达到8530元和2220元,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基础。
   工业 西宁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兴办开业的城市。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毛皮革、藏药、食品等,已经成为今天西宁工业的骨干产业。这些与国家在西宁及其周边地区投资建成的石油、天然气、铅锌、钾肥、电解铝、特殊钢、石棉、水电、铁路、公路、航空港等一批重点工程,共同筑起青海的产业支柱。2000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142家;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07.9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2.78亿元(现价)。西宁工业已能生产上千个品种,一万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有些已成为青海省的重要出口创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机械 西宁的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齐全、行业配套、布局合理、具有较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造工业部门,形成了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农牧机械、矿山机械、通用基础件等部门构成的机械工业体系,其中xh754卧式加工中心、大马力推土机等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能源 随着青海优势资源的被开发利用,西宁有望成为能源工业高精产品发展的产业基地。2000年,青海省原煤产量达到328.58万吨,原油产量160.24万吨,发电量84.26亿千瓦时。柴达木盆地已建成了年产300万吨原油油田、年产22034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年产100万吨炼油厂、长达243公里的输油管线和近500公里的两条天然气管线。特别是涩(昆)西(宁)兰(州)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满足了本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工 依托青海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资源,西宁形成了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基础。红矾钠、金属钠等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建材 主要产品为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及其制品两大部类30多个品种。其中,水泥已成为西宁市建材工业的支柱。2000年,建材企业共生产水泥82.55万吨。
轻纺 西宁的纺织工业以毛纺织工业为主,拥有棉纺织、皮革皮毛、毛纺织、服装、制鞋、制帽6个行业,产品达10多个门类,400多个花色品种。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牦牛绒针织品、工业用呢、长毛绒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
   西宁的轻工业拥有塑料制品、制胶、造纸、铝材加工、食品、少数民族用品等18个行业,能够生产400多种产品、3000多个花色品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日用精铝制品、地毯、骨胶、明胶和部分民族特需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畅销国内外市场。
个体私营经济 西宁的个体、私营经济是近20年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广泛涉足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房地产开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个领域,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使西宁市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截止2001年4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0250房,从业人员81825人,注册资金4.9亿元;私营企业3098户,从业人员68134人,注册资金25.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总产值7.3亿元,销售总额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重要方面。
乡镇工业 2000年,西宁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77039万元(不变价),总收入406908万元,实现利税额30726万元。以硅铁、藏毯为主的出口创汇产品,以砖瓦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酿造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以红矾钠为主的盐化工业,已成为西宁乡镇工业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耕地 西宁市土地资源丰富,肥沃无污染。全市耕地面积为15.96万公顷。其中水浇地占23.99%,其余为山旱地。共有草场面积33.7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31.6万公顷,改良草场10.67万公顷,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种植业 西宁地区气候冷凉,种植业主要以适宜于冷凉气候的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花卉、中藏药材等几大类为主。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24.76万吨,油料产量达到6.29万吨。近年来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优质杂交双低油菜、郁金香等球根(茎)类花卉和中藏药材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建立反季节蔬菜和特菜基地15个共1.13万亩,蔬菜总播种面积达7.7万亩,总产量26.16万吨,蔬菜外销量达6万吨,有20余个特色品种以其品质好、无污染远销到东南沿海和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畜牧业 2000年底,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82亿元,存栏各类牲畜114万头(只、匹),草食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1%和34%。池塘养鱼面积1600亩。建有饮料加工厂20个,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全市年产肉类4.39万吨,奶4.4万吨,牛羊皮张200万张。畜牧业已逐步为西宁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优势产业。
   林业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林业资源比较贫乏,分布也不平衡。因此,近年来,西宁高度重视植树造林。2000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40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4%。为保护高寒地带生态,省政府作出新规定,今后不再砍伐森林,变砍树为种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5-4 01:59 , Processed in 0.5490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