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二00六—二0一六年食品行业科技发展纲要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食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为使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共十六大提出的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及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认真分析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分析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编制出《2006年~2016年全国食品行业科技发展纲要建议》(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征求意见时,恰逢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参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纲要建议》确定了今后10年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并对主要行业的科技发展内容做出重点阐述,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推动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加快中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一、我国食品行业科技进步的发展与回顾
    1996年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经济总量连续5年居全国各工业部门之首,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进入新世纪的4年来,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蔬菜水果加工、淀粉和淀粉食品的制造,以及方便食品、冷冻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兴食品产业。现在中国的谷物、肉类、油料、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十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20%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年增长率为18%,利税总额增长率为17%。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食品工业总产值20344.83亿元,利税3365.26亿元,利润1234.68亿元,出口创汇243.8亿美元,增递28.84%,实现进出口贸易顺差约40亿美元。“十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取得历史性的长足发展。
    上述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技体制改革和行业科技进步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进程中起到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企业逐渐成为科技经费投入主体
    在我国食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一大批科技进步优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技进步机制,科技经费投入以及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逐年增长。近几年来,食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占80%以上,企业已成为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
    在食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技术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500多个食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包括博士后工作站,不断加大投入,引进人才,深入研发,为企业产品和生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400多家科研院所的绝大多数,在食品工业基础研究中、在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发展中,提供着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时期,科技部组织了“奶业重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一些重大技术难题获得突破,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高新技术应用和基础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超微粉碎、真空处理、冷冻干燥、微胶囊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分子蒸溜、柱层析、酯交换等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粮油、乳品、葡萄酒和烟草加工等行业先进技术和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我国食品生物技术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技术进步、产业成熟度、骨干企业发展、产品国际化、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经济和社会效益贡献最大的产业。2004年总产值已高达2810亿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8%。其中,生物酿造食品业1580亿元、生物食品添加剂和配料业560亿元、生物健康食品业670亿元,且仍在高速成长。
    在转基因食品的开发方面,人乳铁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克隆牛成功问世;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高油转基因油菜、高脂转基因大豆等一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转基因作物正在进行安全试验。
    膜分离技术,目前国内在微滤、超滤膜以及中空和卷式膜组件中,已取得长足进展,其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食品企业,尤其是食品科研院所、设有食品专业的高校参与其中,担当重任并取得进展。
(四)食品各主要行业科技进步成效卓著
食品行业依靠自主开发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再创新,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较为落后的科技水平,推动了食品行业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粮食加工业,在营养强化面粉的生产、小麦淀粉的制取、小麦谷朊粉的产品开发、超细淀粉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配套工艺和装备;面机设计与制造、调味料的产品研发、包装与保鲜设施均取得很大发展。稻米深加工采用生物酶抗老化技术,解决了米粉的老化回生难题,高纯度米蛋白、米乳饮料、利用双酶法从碎米中制取多孔淀粉、米糠的综合利用等科研成果已进入生产领域。玉米深加工实现综合利用和大幅增值。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生物材料和薄膜已进入工业化阶段。植物油脂生产在浸出等技术、特殊油料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不断发展,油料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初见成效。很多大豆加工企业设计了闭路或瞬时高温、短流程工艺技术,保护了环境,杜绝了二次污染;传统大豆制品专用设备与加工生产线,已开始出口到国外;实现大豆磷脂、异黄酮、蛋白肽、低聚糖等功能因子的高效提取。
    果蔬加工业,高效榨汁技术、高温瞬时杀菌技术、无菌包装技术、酶液化与澄清技术、膜技术等在果蔬饮料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大企业集成国际最先进技术工艺,加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温连续杀菌技术和连续化去囊衣技术及EVOH包装材料已应用于果蔬罐头生产。真空冻干技术生产、微波干燥和远红外干燥技术在高档脱水蔬菜生产企业中得到应用。国产真空冻干技术设备,部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采后处理、调节气体包装,气调和湿冷技术、冷链及鲜切加工等一系列果蔬保鲜技术水平在逐渐提高。微型节能保鲜库及设备开发成功,满足了市场的需要。速冻果蔬的冻结方式广泛应用以空气为介质的吹风式冻结装置、管架冻结装置、可连续生产的冻结装置、流态化冻结装置等;速冻设备已开发出螺旋式速冻机、流态化速冻机等设备,满足了国内速冻行业的部分需求。
    肉类加工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装备、测绘仿制、自行研发,促进了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乳品制造业紧紧围绕高产奶牛良种繁育、优质配合饲料开发等,设立6个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建立8个不同类型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整体推进我国奶业科技创新、奶源基地建设及奶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
酿造调味品业,通过合资引进国外先进的酱油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液态深层发酵设备和技术生产食醋。生物工程、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技术、微波加工、真空技术、辐射杀菌等高新技术也在酿造调味品的生产中推广应用,推动了传统调味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食品包装机械工业,机械设备不仅上规模,而且正加速向光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推进。在灌装设备、包装设备、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4.8万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稳定运行;不含气饮料、塑料瓶灌装生产线达到3.6万瓶/小时;无菌冷灌装生产线问世;18万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投入生产;宽幅2500毫米、速度180米/分钟的七层瓦楞纸板生产线平稳运行;世界最宽的6米复膜机加粘接机可拼成18米幅宽的复合膜生产设备全线运行;20米折径的吹膜机早已交付使用;工业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包装线上已有应用;高速6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等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五)食品科技和专业人才培养速度加快
目前我国设有食品学科和工程专业的高校为156个,其中的68个设有硕士点院校、18个设有博士点院校。这些院校在食品科学研究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2004年食品高校的毕业生约1万多人,约占全国毕业生280万人中的4%。据对40所院校调查统计,平均本科生3065人,硕士研究生803人,博士生197人,三者比例1:0.26:0.06。
(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实施促创新进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经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设立并正式实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这是全国食品行业唯一的最高科技奖项。该《奖励条例》2003年颁布实施,“十五”时期已开展两次,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从申报的科技成果统计显示,我国一批食品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水平在逐年提高,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首届一等奖项目“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成套工艺技术与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丢弃酒糟资源的潜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出白酒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模式。
第二届特等奖项目之一“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开发与应用”,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专利,使我国建起全球最大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制造厂。该项目是企业与研究所结合、坚持自主创新的成果,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突出典范。
(七)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上述进展,但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
1.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食品行业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装备的60%靠进口,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真正的核心技术尚未掌握,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先进技术、配方及设备。食品和包装机械,单机多、专业化程度低、故障率多、规模小。在自动化、连续化、高效稳定节能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明显差距,是我国食品工业领域技术进步所要突破的重要环节。
2.发明专利数量少。尽管2003年至2004年在我国境内申请的国内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国外,但就全球而言,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总量排名在世界第八左右,仅占世界总量的1.8%。
3.科学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在食品领域涌现出的科技成果中具有国际领先、国际竞争力的项目少,在专业技术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的技术成果少;企业发挥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强,而科研院所校的贡献有待提高,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成果少。
4.优秀顶尖科技人才匮乏。食品行业的科技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复合型人才匮乏,尤其缺乏高技术、创造发明和新产品开发人才,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发挥人才优势。
5.科技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R&D/GDP投入强度占2%~3%,我国大中型食品企业研发经费仅占产品销售收入1%以下,低于其他行业,未能实现我国“九五”确定的1.5%的目标。
6. 科技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共用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上既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体系,又缺乏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的规则和场所。
    二、我国食品行业科技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十五”期间,大批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促进了食品行业产业升级和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换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技的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食品行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其优势条件如下:
(一)国家科教和产业技术政策,推动食品科技创新深入发展
随着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及其配套措施的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开展等等,将进一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安排相应技术攻关课题,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与开发、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加工专用品种筛选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得到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支持,将进一步促进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食品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食品行业科技发展指明方向,创造了优越的大环境。
(三)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食品科技进步提供支持和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食品工业是农业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促进农民致富,食品加工是重要出路,而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撑是必要保障。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食品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资源利用效率要有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据此,食品工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攻克生产中相关关键技术,以先进技术代替落后和有污染及能耗高的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生产的综合加工利用水平,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能源使用率,实现我国食品工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食品科技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技术和装备支持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力量、装备水平、积累能力不断增强,作为整个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行业在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分享工业化的成果,获得工业化所提供的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支持,为食品行业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六)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需要食品科技创新为满足市场需求做出贡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工业化加工食品的需求处于上升阶段;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品种、方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为食品行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食品科技持续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七)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为食品科技发展提供了机遇
以高技术扩散为代表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有可能利用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并通过消化吸收、创新,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科技和装备水平,尽快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加快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技术的应用成为食品企业的主体。
(八)发挥借鉴他人之后发优势,实现食品行业科技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科技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可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自主开发创新,避免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促进技术积累和提升,并以后发优势改造和提升比较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食品行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食品行业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推动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0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国食品工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握科技前沿,开发独特的产品、独特先进的技术、独特的营销手段,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倡和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在关键领域的真正核心技术是不可购买的,要注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二)基本原则
1.要以国家经济社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总目标为依据,为提高食品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以提高食品企业经济实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作为首要目标。
2.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优化。要把实现传统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高技术化与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在优先位置;把攻克食品工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要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
3.要坚持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避免不分轻重盲目大发展、重复研发。加强企业科技中心和科研院所建设,多方联合,优势集成,分工有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4.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立足技术创新,着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要把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作为重要任务。
5.要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坚持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6.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势资源转化,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7.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时调整。要根据宏观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对策,动态规划,开拓发展。
四、食品行业科技发展方向
今后10年,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食品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促进传统行业技术升级
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科学生产组织模式改造现有工业,重点解决工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特色食品。重点研究功能菌株大规模筛选技术、生物催化剂定向改造技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清洁转化介质创制技术及工业化成套转化技术。
(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拓展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技术、先进加工技术,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综合利用和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工业各环节的深入研究和广泛采用。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
(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食品工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要更多地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计划中,获得国家的支持,在更深层面解决食品工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加强食品工业原始创新能力。
(四)提高传统和民族食品生产技术水平,开发新型食品
围绕消费追求营养、方便、味美、质优、价廉的市场需求,以科学的配方,以适当的提取加工工艺手段,开发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大众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食品和民族食品,提高居民主副食工业化制成品水平。
(五)拓展电子信息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开发专用软、硬件,增加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利用嵌入式技术,推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设备上的应用;采用信息技术、虚拟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增强以产品设计技术与工艺过程技术为核心的集成能力;运用网络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改造食品企业生产与管理,转变生产方式;采用ERP技术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化食品物流业。
(六)提高我国食品相关技术标准水平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食品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七)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技术、设备开发应用
从食品生产源头到消费餐桌的一系列环节,研究、建立全面配套的具有溯源、监测、预警、关键点控制的评估方法和监控技术及系统,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和体系,加快研究开发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快捷、准确、便携的检测技术和仪器等整套技术支撑体系。
(八)加强循环经济、节约型技术的研发推广
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五、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内容
    (一)粮食加工业
1.小麦和稻米加工业。
(1)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的研制和工程化设计。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高小麦制粉工艺和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开发大生产量(400~500吨/日)多功能小麦组合清理设备,利用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提高着水和色选设备的技术水平、配粉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控制,开发生产小麦加工面粉后处理成套设备,大型自动化成套碾米装备(日处理稻谷500~1000吨)的研制和工程化设计等。提高粮食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水平,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粮食加工关键主机的远程监控和维护。
(2)各种功能性米面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发蒸谷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酶解技术、膜分离技术以及超高压均质技术从小麦胚芽中制取小麦胚芽油、天然维生素E、麦胚蛋白、谷胱甘肽以及食品配料等。
(3)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均质高压、高效分离”制取米淀粉、米蛋白的新技术,利用酶工程开发不同功能性的米淀粉、米蛋白、高果糖、低聚糖、脂肪替代品制品;小麦麸皮加工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包括利用超细粉碎、复合酶解、高压均质等技术,研究开发麸皮蛋白、抗性糊精、低聚糖、膳食纤维等功能性产品。
(4)传统米面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发大型(日产10万~20万包)方便米粉、保鲜米饭、早餐方便粥自动化生产线,适应城市“一日三餐”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将具有东方食品加工特色的主食加工“蒸煮生产工艺”创新提高,并使之规模化、工业化;应用生物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馒头的保鲜;研究真空和面、挤压熟化、高压杀菌和面体快速复水性能;发展鲜湿面生产;研究利用微波、冻干技术改善调味料营养与风味;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发新型水饺成型设备;开发冷冻面团生产工艺与设备,以适应烘焙工业生产与营销方式变革的需要。
(5)新型面制食品品质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我国小麦品质与面粉的流变学特性,开发各种新型的面粉品质改良剂,特别是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等的应用。
2.玉米加工业
(1)开发玉米加酶湿法加工和利用膜分离及反渗透技术提取玉米蛋白和改性淀粉工业化应用。
(2)高果糖浆加工工艺和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应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高果糖浆装备的国产化制造水平。以玉米淀粉糖浆作辅料,替代大米和部分大麦酿制啤酒,扩大淀粉糖的应用,同时为啤酒工业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聚乳酸制取新工艺的研究与产品开发。采用“膜—细菌厌氧连续发酵耦联法、L—乳酸新技术”,选择高产菌种、高效催化剂,提高产酸率和对糖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聚乳酸产业化,使聚乳酸成为降解塑料的重要原料。
(4)玉米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超微粉碎、膨化技术、风味添加技术与装备,开发玉米早餐食品和休闲食品;研究酶法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特制玉米粉,改善传统玉米蒸煮食品的口感和质量;研究开发大型化玉米方便面、鲜湿面自动化生产线,以适应玉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3.大豆加工业
开发大豆蛋白在普通食品中的应用,扩大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以非转基因优质大豆蛋白为主料,附以其他植物的特殊营养成分,开发高端大豆营养保健食品。深层次开发大豆磷脂、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纤维等功能因子,并产业化开发生产大豆功能产品。运用生物酶解技术、膜分离及离子交换等先进技术,加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解决废水处理问题,实现清洁化生产。
(二)油脂加工业
1.建立油脂加工工艺过程动态变化数学模型,实现油脂工业全自动控制。
2.油脂工业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水酶法制油工艺的研究,即在水溶剂法应用基础上,采用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或果胶酶,提高油料蛋白和油脂提取率;生物技术在油脂改性或结构脂质制备中的研究,即利用酶促水解和酶促定向酯交换,生产功能性油脂和结构酯质,采用化学或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膜分离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即用膜分离技术进行水化脱胶,替代混合油分离溶剂提取油脂,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
3.功能性油脂及脂肪代用品的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功能性油脂的产品,如运动员专用、降血脂、促进少儿增长发育、减肥、食品专用和营养保健等油脂产品。研究和生产适用于高血脂人群的脂肪代用品。
4.特种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⑴特种油料:实施油茶籽和茶叶籽高效增值全价开发及产业化工程。油茶籽和茶叶籽功能成分研究;油茶籽低温制油技术;茶粕茶壳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特种油料油脂的加工与利用,开辟新油源,研究加工工艺参数与条件,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如亚麻籽油、月苋草油、大蒜油、紫苏油、葡萄籽油、红花籽油、沙棘油、南瓜籽油、富硒油、山苍籽核仁油、翅果油、橄榄油、核桃仁油和杏仁油等。
⑵微生物油脂: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特殊功能微生物油脂,PUFAs主要包括亚油酸、γ—亚油麻酸(GLA)、双高γ—亚麻酸、α—亚麻酸(ALA)、花生四烯酸(ARA)、廿六碳五烯(EPA)、廿二碳六烯酸(DHA)等。
⑶谷物油脂:米糠油、玉米胚芽油和小麦胚芽油都是上乘的营养保健油,在其精深加工中还可以提取维生素E、谷维素、甾醇、糠蜡等副产品。对谷类油脂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从米糠的糠蜡中制备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三十烷醇。
⑷开展海洋动植物油脂的研究与应用。
5.开展油脂生物活性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确定油脂生物活性成分、结构、作用机理和功能性评价。
6.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由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是优质的石化柴油代用品。要加强可再生油脂浸出溶剂的开发研究。
7.双低油菜籽加工技术的开发。采取仁核分离、菜籽仁冷榨、挤压膨化等技术,进行低温浸出,提高油脂得率和获得优质饲用蛋白。
(三)饮料与果蔬加工业
1.饮料加工业:加强对具有我国特色且种植面积较多的热带水果:荔枝、菠萝、龙眼等以及大宗蔬菜:番茄、胡萝卜、南瓜等浓缩汁和相应饮料产品的开发、生产;进一步丰富茶饮料、功能性饮料(银杏、百合)和植物蛋白饮料品种;加强对加香调味的瓶装水、特定用途瓶装水等新型瓶装水的研发;重视对运动型和功能型等先驱型饮料产品的研制开发。
加快饮料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尽快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强制性标准,缩短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促使我国的饮料工业跟上世界饮料工业发展步伐。
进一步提高饮料加工技术水平,推广高效榨汁技术、酶液化与澄清技术、膜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无菌大罐技术、真空多效浓缩技术、芳香物回收技术、果蔬鉴伪技术、非热力杀菌技术等,加工设备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果蔬罐头加工业:在加工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和保证产品安全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应用膜技术使罐头加工中杀菌用水和冷却用水的80%得到回收利用;加工过程中用蒸汽去皮等先进方法取代碱液去皮,减少水浪费,保护环境。
加大杀菌技术研究,要将间歇式杀菌技术向连续式方向发展,静止式向回转式方向发展,杀菌程序由人工操作向电脑控制的高性能智能操作平台发展。进一步推广应用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等非热力杀菌技术。
发酵蔬菜加工技术,直投式菌种发酵技术是未来泡菜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泡菜杀菌技术向非热物理杀菌技术方向发展。
3.脱水果蔬加工业:干燥技术要向高效、连续、智能和节能方向发展;冻干设备要向自动化、大型化、工业化、低能耗方向发展,整个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进行全自动控制;研究开发微波真空干燥与真空干燥联合干燥技术、脉动燃烧干燥技术,以及果蔬粉加工中的超微粉碎技术和冷冻粉碎技术。
4.速冻果蔬加工业:速冻技术要向单体速冻方向发展。速冻设备要向制冷剂浸渍、喷淋冻结及自动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大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发新型冷冻系统与新的制冷剂。吸氢合金冷冻系统(MH)在速冻食品自动售货机和业务用冷藏方面进入实用化。果蔬低温冷库(冻库)技术要实现冷库单层化、预制装配化、冷库低温大型化、冷库隔热泡沫塑料化、冷库内搬运机械化、活塞式和螺杆式压缩机不断优化;空气冷却器替代冷却排管;自控技术应用于冷库等。
5.果蔬物流业:果蔬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向综合应用三维图象处理、红外线扫描、计算机程控技术的智能化精选、分级、包装阶段发展。出口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技术实现智能化低温气调贮藏。重点研究栅栏技术、主动调节气体包装技术、无损伤检测技术、辐射技术等蔬菜保鲜技术。
(四)肉类与水产加工业
1.重点研究开发肉类食品的快速低成本检测方法和相应的检测仪器。参照欧盟及其他发达国家标准,完成激素、抗生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四大类安全指标的仪器检测法和快速检测法的研发,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安全评判的依据。
2.大力加强肉类风味、营养、口感等机理研究。如冷却肉的香气、口感、营养的变化,肉的内在结构与鲜度、嫩度的关系,屠宰、加工与流通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等,为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和新产品的研发打好基础。
3.传统肉食品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将现代肉类加工技术应用于我国传统肉制品如酱卤制品、腌腊制品、香肠制品等的生产,实现传统产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4.提高肉类生产加工率和加工水平。积极发展生鲜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和各类中西式肉制品,继续加大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特别是肉用复配发酵剂品种和发酵肉制品的攻关研究并加快产业化。
5.深入研究肉类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畜禽血液和骨骼两大重点领域。突破骨骼粉碎后降解和有效活性成分提取两大技术障碍,着重解决骨素、天然骨源性保健品、活性全骨复合物三大关键生产技术。在不断改进提高血液有效成分提取利用技术的同时,重视血液产品品质、风味的改善。
6.开展肉类机械先进成套生产线的研发制造。对关键设备、技术难点和安装技术进行集体攻关,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研发,通过测绘、仿制和系统集成,研制生产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生产线。
7.水产加工要运用高新技术研制精深加工制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和冷冻调理食品及海洋生物制药业等,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研究:鱼贝类原料性质基础研究;加工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研制;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与质量过程控制技术;以风险评估为平台的适合我国水产品消费习惯的标准化基础研究;渔业资源的综合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水产品保鲜与保活运输技术。优先发展海、淡水养殖鱼类和虾贝藻类精深加工及生态综合应用技术,水产品的安全基础研究,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等。
(五)乳制品加工业
1.继续应用奶牛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奶牛良种,提高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和平均单产率。
2.提高牛奶品质质量水平的研究。要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探索根本提高牛奶品质质量水平,改善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普及机械挤奶设备。推动农区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为奶牛提供优质牧草、饲料作物和配合饲料,提高牛乳营养品质;推动在种植、养殖生产全程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控制奶源质量;鼓励大力发展有机奶。
3.加强乳制品新产品与机理的研究。乳制品品种应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如纯牛乳、发酵乳、功能乳(低乳糖乳制品、免疫功能乳制品等),开展高附加值乳制品的研究。提高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研究液体奶制品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营养强化。注重发展运动营养食品、临床病患的鼻饲乳制品、航空专用乳品、部队军用乳品、煤矿专用乳品等特殊工种乳品和贫困人群低成本乳品等的研发。同时开发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含乳食品。如“牛奶粥”、“奶油蘑菇粥”等。不仅开发西方类型干酪也要开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干酪如奶、豆结合的干酪、“干酪膜片”等。从免疫学、医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进行牛奶、免疫奶和牛初乳各种活性物质的提取和深加工,并研究其机理以及临床应用。
4.加强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加大对整个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换代的研究研究高压净化空气清洗先进工艺、微机控制、在线自动监测、机械手、自动仓储等新技术提高乳品加工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研究清洁生产、节能、节水、防治污染、提高效率的技术。
5.加强乳制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研究。注重提高乳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乳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积极推行GMP、HACCP、ISO22000、ISO14001与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促进乳品供应链的整合与协调。
6.加强益生菌机理和应用的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外源性蛋白,利用重组基因开发新乳酸菌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优良保健多功能的临床应用菌株并在机理、功效、用途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7.奶业生产要由“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向“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转变;由常规生产方式向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奶业技术体系转变;提高包装废弃物再生利用水平,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食品生物技术产业
    1.酿酒工业
⑴白酒业:努力继承、创新、完善传统固态发酵和蒸馏、陈储、勾兑工艺,扩大传统固态发酵优质名牌白酒产量,改善和提高名优白酒质量和风味。加强对食用酒精和传统固态发酵白酒结合生产新工艺白酒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新工艺白酒的质量,强化新工艺白酒的风格特点,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过程中计算机管理和监控水平。推广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色质谱连用等仪器的使用,加强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酒的质量控制,提高检测水平。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白酒发酵中生香呈味物质的研究,大曲和糟醅中发酵菌种和微生物群系的作用研究,实现白酒发酵过程的科学管理。借助同位素质谱、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手段,开展对白酒香味物质和风格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的分析研究,提高对白酒香味物质及其量比关系的了解和认识,为指导白酒生产过程中发酵、蒸馏、陈储和勾兑调味,提高白酒质量和安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努力将酿酒剩余废料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可供自身或相关行业综合利用的原辅材料,降低污染,提高效益。
⑵啤酒业: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有计划地发展纯生啤酒,以纯生啤酒的严格无菌操作带动啤酒生产的微生物监控,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提高啤酒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扩大计算机监控操作面。积极采取防氧措施,降低啤酒溶解氧,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
提高自动化装备配套能力,逐步减少进口。糖化和冷却由屏幕人工操作向计算机程控转化;发酵工艺在基本实现计算机自控后,重点解决管理系统合理配置、方便操作和清洗,以减少污染;提高过滤效率,控制溶解氧,推广膜过滤技术;研制稳定运行、吸氧量低的自动化灌装生产线,提高零配件和自控设备配套水平。
⑶黄酒业:适当压缩含糖量在15%以上的甜型和浓甜型黄酒产量;加快开发高档次干型、半干型黄酒和低酒精度清爽黄酒;开发功能型、保健型黄酒新品种。
普及机械化生产,采用露天大罐发酵、大罐贮酒,解决瓶装酒沉淀问题;采用新型过滤材料,解决红曲黄酒生酸问题,控制氧化钙含量;采用微电脑控制机械灌装,产品实行小包装。在优良菌种选育和发酵机理、香味物质的研究,以及催陈技术、无菌包装技术方面展开探索并寻求突破。
⑷葡萄酒业:实施葡萄酒质量最优化战略。通过葡萄品种和葡萄酒种的区域化研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化指标体系,确定各类葡萄酒的最佳产区;通过各产区最佳种植方式和技术及采收时间的研究,保证各产区各类葡萄酒原料的最佳质量。
加强葡萄基地建设,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实施良种葡萄区域化栽培和管理,生产有机葡萄和葡萄酒为目标,选育优质抗病葡萄品种。通过葡萄酒优良微生物发酵剂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出我国葡萄酒产地特征与风格的优良葡萄酒酵母菌、葡萄酒乳酸菌及其活性干粉等系列专利产品;通过各类葡萄酒优化工艺的研究,保证葡萄酒的最佳质量。
2.发酵工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发酵工艺及装备,采用重组DNA基因工程等手段和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定向改造现有菌种,提高发酵水平和生产稳定性。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利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方法在谷氨酸等发酵产品生产中的应用,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化;开发酶工业化的结晶技术;在柠檬酸提取中采用色谱分离法代替钙盐法的工业化生产;研制大型、高效、节能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和酶反应器;研究开发酶和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装备、监测分析仪器;加强计算机过程控制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优良微生物菌种和酶制剂。
努力开发新型微生物资源和新型酶制剂产品。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安全且具保健功能的食品素材,如微生物多糖、糖醇类产品、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肽类、复合脂类,乳酸菌类、低聚糖类等;以新型酶制品替代化学添加剂(如有毒性溴酸钾)用于面食加工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或酶法逐步取代目前以合成法生产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加强在特殊环境下微生物资源开发,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3.酿造调味品业:
通过组织科技攻关、高新技术嫁接和关键设备攻关,加快传统酿造调味品行业的发展,带动整个食品行业发展。
(1)酱油行业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如酱油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微生物的作用、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形成机理;培育酱油生产的新工程菌株;研究多菌种发酵技术,完善酱油生产中的酶系;研究固定化细胞技术改进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风味;研究淋浇工艺生产中档优质酱油、高盐低温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高档优质酱油;增设酱油制成工序、大力研究酱油制成工艺;研究膜技术处理酱油半成品;研制推广FM式连续蒸料设备、园盘制曲设备、FRP露天大型发酵系统、Y系列压榨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酱油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程度。
(2)食醋行业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如食醋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微生物的作用、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形成机理;研究选育高产醋酸工程菌株,用于食醋生产;研究推广翻醅机,解决固态制醋工艺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出品率及风味;研究高浓度醋酸发酵技术,生产高浓度食醋;研究分离保鲜技术,解决食醋储存易发生的混浊问题。
(3)腐乳行业应研究原料超微粉碎工艺、红曲生产工艺、液体毛霉生产工艺、半成品直装工艺和腐乳质构重组技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设备研制。使腐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食品形成工业化、机械化生产规模。
(七)保健食品
采用现代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开发水平,逐步解决我国保健食品产品趋同和低水平重复生产。
1.研究功能因子构效、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积极发展第三代保健食品。从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研究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毒理性。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各种天然产物中寻找功能因子,采用外加法生产第三代保健食品。
2.尽快建立和发展检测各类功能因子的技术与方法,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保证市场监督。
3.研发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原料如银杏、红景天等。
4.研究提取分离各类功能因子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最大限度保留其活性,提高它们在保健食品中的稳定性。
5.改进产品的口感,以使保健食品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八)食品与包装机械
1.食品机械
应重点发展以下11类产品:油脂加工技术装备、果蔬加工技术装备、肉类加工技术装备、乳品加工技术装备、方便食品技术装备、啤酒饮料技术装备、杀菌熟化技术装备、微胶囊化技术装备、真空冷冻技术装备、保鲜包装技术装备、农产品深加工成套技术设备。
2.高技术食品加工装备
未来10年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高技术食品加工装备发展。
(1)CO2超临界萃取装置要实现工业化大生产规模。
(2)高压、超高压技术装置研发的重点是机理研究、应用研究、装备研究、经济实用性研究。
(3)进一步提高各种挤压、超微粉碎技术装备的加工水平、规模和效益。
(4)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实现工业化放大,以获得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的脱水干燥食品,最大限度地保留活性成分。
(5)三维界面设计、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传感器、电脑自动控制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应用,以及机械零配件精度、耐用寿命的大力改进和提高是中国食品加工机械的攻关方向。
3.包装机械
未来10年我国包装机械应优先发展以下10类产品:
(1)纸板生产及制箱(盒)、印刷成套设备,应重点发展宽幅、七层、九层瓦楞纸板生产设备及其制箱(盒)、印刷成套设备,并积极开发蜂窝纸板成套设备。
(2)啤酒、饮料灌装成套设备,应开发适用于10万吨/年以上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攻克贴标机的技术难点,发展具有高速、低能耗、计量准确、自动监测等特点的多功能、全自动的大型化设备。
(3)袋成型充填封口设备,应发展系列化产品及配套装置,提高包装速度,同时可适用于单膜和复膜两用的包装机。
(4)裹包设备,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5)无菌包装设备,发展杯式无菌小包装机械,填补国内空白。
(6)制罐成套设备,研制无缝焊轮和专用电源,提高生产速度。
(7)重袋包装设备,应积极研制生产能力600~800袋/小时的全自动重袋包装设备。
(8)装箱、装盒设备,应重点发展装箱等多种形式的包装设备、小件物品装盒设备,要提高速度和工作的可靠性,并简化结构。
(9)捆扎包装设备,应发展多种形式的捆扎机械,推动果蔬、日用百货、工业材料包装自动化水平。
(10)计量装备,应积极研究和掌握组合电子秤技术,发展多种计量方式,并与自动包装设备相配套。
六、支撑条件
(一)加大政府政策、资金和税收等科技进步专项支持力度
建议政府大力引导并创造良好机制、体制、政策环境,同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一是增加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投资;二是继续保持并加大食品工业专项国债项目,充分发挥国债项目的导向作用;三是设立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专项资金,对重点科技进步、创新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投资补贴,适当提高贴息幅度、延长贴息期限;四是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加速用于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和优质服务。
(二)建设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建设政府支持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
(三)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四)稳定科技队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和对口、实用的科技带头人和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重用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建设精干高效的研发队伍,完善科技评价与奖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
(五)建立有效的行业协调和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大力发挥食品行业协会在行业科技进步和企业服务方面的职能。引导中介服务机构逐步面向市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发挥各级食品工业协会的作用,采取更加有效手段为企业和有关方面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金融、法律、政策等方面咨询、中介、培训、评估、推广等项服务。组织大型重点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联合开发,并选择适当区域快速实现产业化。
(六)发扬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和实施,旨在加大激励食品工业自主创新的力度。遵照该《奖励条例》等规则,大力表彰先进,将激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技术、获高效益经济回报。
(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我国食品科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支持鼓励企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既可引进技术装备,也力争输出技术装备;既吸引全球人才,也向全球输送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食品企业独立或联合境外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密切关注食品行业科技最新进展,加快科技创新速度,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重复探究。
2006年至2016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我国食品工业跨越式发展期,为此,食品行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奋力推进食品行业科技进步,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
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我们检验技术[em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5-13 22:53 , Processed in 0.9303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