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项“德政工程”背后的利益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23: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项“德政工程”背后的利益链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8/144616135114.shtml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陶卫华/北京报道

    一个企业负责人,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竟然“领导”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部门

    “你不要相信那些小报的炒作,都是假的。”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副主任陈熙同对近期围绕他们的媒体报道大为光火。他嗓子有些发炎,声音嘶哑着说:“这是中央、国务院批示正面宣传的好东西,能把假冒伪劣全部消灭,是太伟大的一个工程。”

    他所说的“伟大工程”,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7年12月下发的582号文件中要求部分重点产品企业必须加入的“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按照总局的蓝图,将建立覆盖全国所有产品的“一品一码”式电子监管网络,实现全世界最大的从生产到消费全程动态监控的数据平台,甚至期望写入《食品安全法》。

    这个工程自提出之始就遭遇很大的非议,而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反弹也随之而来。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4家防伪企业以国家质检总局利用行政权力推广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涉嫌“行政垄断”为由将其诉至法院。

    非议和反弹的一个焦点是认为防伪是行业特性很强的技术,如此统一并不能达到监管之效,而技术也并不成熟。另一个焦点则集中于该“伟大工程”背后的利益纠葛。

    早晚也得入,只好入了

     
起诉企业之一中社网盟负责人张子刈在这一时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紧张气氛,“质检总局领导天天带队到各个省开会,传达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列入省、市质监局重点考核项目。”

    2008年的3·15晚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电视上公开宣布,要求所有企业年底前必须入网,否则产品一律不得出厂。在这种氛围下,全国质监系统都动了起来。

    张子刈的客户不断给他打电话,称质监局的人天天找企业要求入网,问他该怎么办。张一边劝解他们说这边正在跟有关部门沟通,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客户一天天流失。他自嘲:“人家拿的是国家强制命令,到企业就一句话,‘你要不贴,全部下架。’大部分企业再怎么坚决抵制也扛不起。”

    一家油脂公司经理人向本刊回顾了他的入网经历:先是区级质检人员召集开会,一人发一个红头文件要求入网。他没有理会,很快市级质检部门又召集开会,几次会下来,他想,这是政府强制要求的,“早晚也得入,只好入了!”

    全国的动员收效明显。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监管网入网企业已从大半年前的几百家一跃上升到7万家,而身为中国防伪行业龙头企业的北京兆信经营十多年的客户累积数量不过几千家。“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是防伪行业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繁荣背后挡不住质监系统内部的质疑之声。一位知情人直言:“质检总局内部、各省市质监领导中间对这个事‘骂娘’声一大片,他们说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国家的公务员还是国检公司的业务员。”

    电子监管网论坛上,一名基层质监工作人员发帖称自己从去年下半年起就被电子监管网折磨得心力交瘁,“半年来口干舌燥,耐心消磨殆尽。”

    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拥有30%权益

    电子监管网技术由“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检)提供。在此前诸多媒体的正面宣传中,国家质检总局的电子监管网一直以一种“利国、利民、利企、利商”的政府“德政工程”形象示人,中信国检与国家质检总局的合作关系多被淡化。陈熙同也一再向本刊记者强调“中信国检只是提供技术支持”。

    但各种蛛丝马迹和一点点被披露的信息,似乎在推翻这一说法。

    早在2005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已开始推广当时刚刚成立的中信国检经营的电子监管网业务。

    中信国检很快进入一些防伪企业的视野。他们通过查询上市公司公开资料发现,中信国检的投资方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信21世纪公司。

    记者查阅这家公司2005年1月24日发布的合资公司成立公告,发现,中信国检是由中信21世纪的全资附属公司中信21世纪电讯、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和中国华信邮电三方合资成立。

    该公告对合资公司中信国检的运作模式描述为:“在质量监管平台中,每件产品均会获发一个独有编码,而该产品之物流信息将实时送回中央数据库;消费者如对产品有怀疑,可透过流动电话、固网电话或互联网等不同电信渠道验证真伪。”

    “于财政上,董事认为成立合资公司将可进一步扩大本集团之收益基础及加强本集团之营利能力”。

    此案代理律师周泽向本刊记者表示,这些内容说明中信21世纪成立中信国检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营利能力,中信国检的电子监管网业务,显然并非政府行为,而是企业行为。

    合资公告又称,中信国检人民币6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中,中信21世纪电讯拥有50%权益,另30%权益由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拥有,其余20%权益则由中国华信邮电拥有。

    质检总局信息中心资本出资由中信21世纪代为垫付,不收取利息。“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将应用其于合资公司每次溢利分派之30%偿付有关垫款,直至清还全部垫款为止。”

    公告中还耐人寻味地表示:“由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对运作合资公司甚为重要,故倘缺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之参与,董事相信本公司不会订立合资协议”。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有责任(其中包括)就行业政策及业务方向为合资公司提供决策咨询,以及支持合资公司之发展。”

    周泽认为从这一合资公司成立公告中可以解读出:“中信国检的成立,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的责任是提供政策支持。合资公司的成立,正是为了经营国家质检总局的产品质量监督权力。”

    质检总局官方网站上,产品质量电子监管推进领导小组和电子监管网推进办公室的领导成员中,陈晓颖位列其中。在各种公开场合,她的身份通常被介绍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多数人并不知道,她同时还是中信国检公司的实际控股人。

    周泽感叹:“一个企业负责人,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竟然‘领导’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检部门,太荒谬了!”

    2008年两会期间,陈晓颖以政协委员身份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希望相关部门加快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以法律保障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建设,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管”的提案。这一提案的办理单位正是国家质检总局。

    “官商”利益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办公室明确要求企业入网时要按规定向中信国检公司缴纳数字证书的维护费,每家生产企业一年须缴纳入网费用600元,直接汇入中信国检账号。

    陈熙同解释,“600元收费算比较低的,其防伪技术有知识产权费和维护费用。”目前电子监管网的入网企业已达7万家以上,仅企业入网收费一项一年就是数千万元的利润。

    电子监管网经营利润的实现,建立在入网企业巨大的成本增加上。玛氏集团向本刊算了一笔账,按照其2007年的生产情况,整个零售包装是24亿件,电子监管码单个标签报价是2分到3分,按要求一品一码则一年买码投入在6000万到8000万之间;加上暂时不能解决机器印刷问题,须靠人力贴,一年要515个工人,仅工资又需支出1500万左右。

    这意味着该企业加入电子监管网、实现一品一码的成本投入至少在1亿元以上,参照近年的销售额,将导致6%~8%的产品价格上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认为,电子监管网给食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这些负担最终都将转嫁给消费者。

    电子监管网同时面向消费者收取查询信息费:电子监管码标签上所注明的查询方式分为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三种方式。其中短信查询每条加收0.20元的信息费。陈熙同解释:“现在是中国电信收的,今后短信收费要逐渐走向免费。”

    最近各相关部委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出现了“电子监管网”的内容。该草案中,它以“食品安全监管码”的名称出现。许多企业经多方沟通后发现它就是现在的电子监管码、电子监管网。

    全国人大法工委为此专门召开了法学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士参加的“食品安全监管码”论证会,参会的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告诉本刊记者,研讨中支持“食品安全监管码”建设的只有一家企业——中信国检公司,其他与会专家意见多认为这一工程从立法实践的角度说不通。

    “如果国家质检总局不改变自己的违法行为,我们不可能撤诉。”起诉方北京兆信公司副总经理龙刚向本刊表达了决绝之心。

    8月10日,代理律师周泽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第二批针对国家质检总局电子监管网的行政诉讼。“第三批诉讼也将很快启动。”他说。 (陶卫华)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06:26:39 | 只看该作者

反垄断第一案台前幕后

反垄断第一案台前幕后
http://www.infzm.com/content/16174/0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红兵 发自北京
2008-08-21 09:05:17

一个网络平台、一家红帽子公司、两份文件,让中国众多防伪企业陷入了生存绝境。8月1日反垄断法的正式实施,给它们带来了求生的希望

8月11日,对38岁的龙刚而言,这一天如此漫长。整日的等待后,他和同事依然没有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书。
10天前,在反垄断法开始施行的第一天,他联合另外3家防伪技术同行,联合起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称其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强制要求企业对产品赋码交费加入“电子监管网”的行政行为违法。这起官司也由此被人们称为“反垄断第一案”,备受瞩目。
8月11日,应是法院决定受理此案与否的最后期限。法院方面没有任何信息传来,龙刚焦虑不安——相当意义上,这次诉讼成功与否关乎他所在公司的存亡。
现实种种
3年前,龙刚加盟北京兆信技术有限公司,出任副总经理。这是一家专营防伪技术的公司,从1996年创立开始,它就致力于数字核验技术在防伪领域的应用,迄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家商业用户,年营业额2亿元,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2005年,看起来一切顺利的兆信公司突遭危机。一个网络平台的建立、一家公司的成立,几乎威胁到了全国所有防伪公司。
这一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设立了“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作为三个股东之一,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中信国检”),占其中30%股权。
中信国检的大股东是中信21世纪电讯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据该公司的公告显示,2005年初,中信21世纪电讯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华信邮电经济开发中心三方达成协议,通过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制成品数据库取得资料,为商品提供验证真伪服务,其营利模式为:在质量监管平台中,每件产品均有一个独有编码,消费者如对产品有怀疑,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渠道验证真伪,同时向厂商、消费者收取服务费用。
根据协议,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有责任就行业政策及业务方向为合资公司提供决策咨询,并支持“中信国检”的发展。
公告同时显示,在合资公司“中信国检”6000万元的注册资金中,应由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以现金出资的人民币1800万元由中信21世纪公司垫付,垫付款以日后从“中信国检”收取的股息进行偿还。而中信21世纪之所以给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垫款成立合资公司,是“由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持有数据库之拥有权,且鉴于其行业政策之顾问角色,故董事相信营运合资公司乃绝对需要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之参与”。
提起诉讼的防伪企业指责,中信国检“这家戴着红帽子出身的公司,成立伊始就涉嫌利用行政权利排挤对手,垄断市场”。
2005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183号文件,特别指出“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与中信集团、中国电信联合建立的”,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做好已获中国名牌、免检、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的入网工作。
183号文的出台引起了防伪企业的极大震动与不满,包括北京兆信在内的二十多家防伪企业联名上书抗议,率先对国家质检总局和“中信国检”发难。
2005年5月20日下午2点,国家质检总局召集北京兆信、中社网盟等5家防伪企业代表展开对话磋商。
这是一次没有对媒体开放的秘密对话,由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的宋明昌亲自主持。其级别之高,已经足见官方对此事的重视。
对话会上,企业代表就总局发文推广中信国检业务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质检总局发文推广一家与自己有利益关联关系的企业的防伪产品并将它的推广与中国名牌、免检、生产许可证的评选和认证相挂钩,是一种典型的官商行为,会造成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要求总局停止这种违法违规行为,给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们同时认为,即使总局认为利用数码防伪方式进行产品流通监管很有必要,也应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取适合的防伪公司来提供服务,而不应该是直接指定一家与自己有利益关联关系的企业来提供服务。
宋明昌作出了如下答复:“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是由中信国检公司出资建设并免费提供给总局使用的,并不是由政府出资,因此也用不着进行招标。宋明昌还表示,防伪行业发展了十多年,中国的假冒产品没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力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来加大防伪力度,重塑行业形象。
对话双方均不愿妥协,这次对话的结果,除了国家质检总局被迫同意对183号文进行部分修改,删去了“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与中信集团、中国电信联合建立的”等部分文字描述,并重新添加了“各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认识运用电子监管网及其他类似网络对履行产品质量监管和从源头打假职责的辅助作用”,“支持电子监管网及其他类似网络的建设”等新内容。此外,双方未能达成其他任何共识。
北京兆信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称,此后,国家质检总局还专门成立了由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任组长、中信21世纪公司董事局执行主席、“中信国检”董事长陈晓颖任领导组成员的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电子监管推进领导小组”和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宋明昌任主任、陈晓颖任副主任的“产品质量电子监管推进工作办公室”,以大力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业务。
对“北京兆信”们打击最大的,是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12月发布的582号文(《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等九类69种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入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
按照中国电子监管网每家企业600元/年的入网收费标准,电子监管网仅企业入网收费一项就十分可观。如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全面入网,那他们从企业收取的入网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其他防伪企业几乎已没有太多市场空间。在今天看来,582号文的出台,几乎把“北京兆信们”逼入绝境。“582号文件出台后半年,我们的客户就已经流失了数十家,还有更多的客户正处于徘徊和观望之中,随时可能流失。公司的员工更是人心惶惶,几乎隔几天就有人离职。”8月11日,龙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质检总局就是防伪企业的太上皇,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忍,不到无路可走,我们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求 生
随着电子监管网的进展,国家质检总局与中信国检的利益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检视和杯葛,压力下,国家质检总局在今年4月17日宣布,将从中信国检退股。但据《新京报》披露,该公司的注册资料中,股东及股权比例至今未见更改。
如何能活下去,成为“北京兆信”日夜萦绕心头的“天问”。反垄断法的出台,其中对行政垄断的定义和限制让它们看到了求生的希望。
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四家北京的防伪企业决定提出诉讼。
媒体将之视为中国反垄断第一案,对诉讼进行了广泛报道。《法制日报》率先详尽披露了案件详情,其后,新华网、人民网、《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众多媒体纷纷跟进。
8月1日,就在起诉状送达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同一天,质检总局知获遭诉后,紧急商讨对策。8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下属的防伪协会的负责人约见起诉企业代表,试图“灭火扑救”。
据参与会谈的企业代表透露,在会谈中,质检总局明确表示希望企业撤诉,并承认推广电子监管网对各家数码防伪企业确实有一定冲击,防伪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总局一定认真考虑,并表示可以把各家防伪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与“中信国检”进行整合、兼容,“大家一起搞”。
8月6日,双方举行第二轮私下磋商,这次磋商会由中国防伪协会秘书长柯振权亲自主持,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副司长严冯敏则代表国家质检总局与诉讼企业直接对话。恒信数码、北京兆信、东方惠科、中社网盟等多家业内企业悉数与会。
企业代表透露,在这次会谈中,严冯敏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将对中国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作出调整,不再像过去那样由“中信国检”直接面对企业,要求生产企业将产品赋码交费后接受监管,而是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面对企业,由国家质检总局条码中心直接受理,不再向企业收费。
同时,电子监管网向所有防伪企业开放,只要技术可靠,有能力的防伪企业都可以加入到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建设中来,大家都能搞。然而,对于防伪企业提出的国家质检总局今后是否将继续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信息网这一关键问题,严冯敏却一直未给予明确回复。“如果质检总局今后还要坚持继续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信息网,那会谈就没有任何意义。”代理此案的北京展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会后对本报记者说。
8月7日下午5点,东方惠科、中社网盟、恒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上诉企业代表再次齐聚北京兆信的会议室,就是否与国家质检总局继续对话的问题,商讨对策。
商会上,北京兆信主张与质检总局继续谈判,在法院正式立案后,通过媒体公开发表声明,将此前与质检总局的谈判立场公之于众。而恒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杰则主张应该以更强硬的立场对待国家质检总局。
“从3年前就开始与质检总局谈,但是对方的立场并没有多大改变,反而暴露了我们自己的意图。再谈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王永杰对本报记者说。
此前,对于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国家质检总局一直三缄其口。本报记者也曾多次致电国家质检总局,未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11日和17日,上海、江苏、深圳、贵阳的四家防伪企业分别以同样的事实和理由起诉国家质检总局,并将诉状递交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8月20日下午,这三起诉公案的共同代理律师周泽告诉南方周末:法院尚未做出是否受理此案的决定。
硬座
发表于 2008-8-22 08:17: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痛苦挣扎的过程。
板凳
发表于 2008-8-22 08:26:23 | 只看该作者
给基层--------
过行不义--------
地板
发表于 2008-8-22 09:04:0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什么单位都一样,只是他们的问题没有暴露把了
6
发表于 2008-8-22 09: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太阳 于 2008-8-22 09:04 发表
应该说什么单位都一样,只是他们的问题没有暴露把了

言之有理
7
发表于 2008-8-22 09:15:32 | 只看该作者
电子监管网,我们继续关注着,
8
发表于 2008-8-22 09:18:45 | 只看该作者
总局,你给我们基层局分杯羹好不好?我们会把全世界的产品都勒上电子监管网的!


强烈支持电子监管网!!!!!!!!!!!!!!!!
9
发表于 2008-8-22 10:31:43 | 只看该作者
上边的,你精力好旺盛啊
10
发表于 2008-8-22 16:34:06 | 只看该作者
展望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商品无论大小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就象个人身份证一样)在全世界通用;所有商店都必备先进的查询设备,同时法律规定:购物者都必须先在查询设备上查询确证是真品之后才能付款,否则,对把关不严的商家要进行罚款;经过采用如此严密的监控手段和措施,XX机构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假冒伪劣问题,同时宣布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即日起撤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5-9 17:30 , Processed in 0.9901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