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热讯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业内人士称液化气爆炸频发主因系掺混二甲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4:3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屡屡发生的液化气爆炸背后,是致命利益诱惑下的行业潜规则。

  5月8日晚,由于厨用瓶装液化气泄露并突发爆炸,一名叫张建的男子,血肉模糊地被紧急送进上海瑞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病房)。

  “张先生的右臂和右脚趾都被炸断或截肢,脖子和躯干多处重度烧伤,颅脑也受到开放性创伤,双眼失明,其中右眼球被摘除,头部几乎变了形。”时隔一周,当该医院的一名医护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电话采访时,直言这个打两份工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刚被送进医院时,几乎“惨不忍睹”。

  同样由于液化气泄露,5月5日,哈尔滨一家饭店发生剧烈爆炸,财产和人员损失不明;5月2日晚,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内的第一食堂发生爆炸,2人受伤住院。

  《财经国家周刊》粗略统计从2011年初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由于民用液化气泄露而发生的爆炸案即有数十起,造成上百人死伤及重大财产损失。

  如,2012年3月6日,辽宁盘锦兴隆台区一家烧烤店发生爆炸,当场造成1人死亡,10余人受伤;4月7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一座居民楼发生液化气爆炸,前后6人死亡;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11月14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樊记腊汁肉夹馍店爆炸案,一次就致10人死亡、36人受伤。当时此案不但引起国务院安委会的高度重视,向全国通报,陕西省政府也曾对此案专门作出检讨,相关领导被追究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

  针对不断出现的爆炸案,相关结论中普遍定性为“操作不当”。而对于爆炸的原因,业内专家有着进一步的看法。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液化气(即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里被人为地添加了二甲醚(英文简写DME)。”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教授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液化气里添加二甲醚,安全隐患非常巨大。

  行业潜规则

  什么是二甲醚?

  二甲醚又称甲醚(methyl ether;dimethyl ether简写DME),常温常压为无色气体或压缩液体,具有轻微醚香味,有低毒。其为液体状态时,自重重于一般液化气,为气体自重又重于一般空气,所以发生遗漏时,容易下沉,并在地面延展。因其易燃易爆,当相对封闭空间的空气中含有3.4%-18%的二甲醚时,遇到电火花或者明火,即可发生剧烈爆炸。

  根据专家的介绍,二甲醚在形态上与液化气无本质区别,并同样在储运、燃烧安全性和预混气热值、理论燃烧温度等相关实验室性能指标上与液化气类似,甚至优于液化气,在理论上,如果用单纯特制钢瓶灌装,二甲醚可以替代液化气直接推广民用。由于二甲醚自重重于液化气,因此在对现有的液化气罐进行一些部件改进后,根据一定的液化气掺混比例,直接在液化气罐里混装,可以使得整瓶燃料燃烧不留残余。还可以在发生“气荒”时,作为城市管道煤气的调峰气来替代使用。

  “不过,二甲醚掺混在液化气中时,其对液化气钢罐的密封橡胶垫有腐蚀溶胀作用,长久会造成橡胶垫损毁,液化气泄露;另外,如果掺混二甲醚的液化气作为民用,这种混掺气长期使用也会对钢瓶和灶具之间的橡胶软管造成腐蚀。而其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当泄露达到一定比例的量,混合空气遇到明火就会瞬时间爆炸。”姚春德指说,“这就是全国各地液化气罐爆炸层出不穷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二甲醚致命的根本原因。”

  “向液化气里掺二甲醚,一直是行业潜规则。”5月9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安徽省亳州市一家大型液化气公司总经理说,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每年除了“电荒”、“煤荒”,也会大范围遭遇“气荒”,民用燃气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这也是二甲醚行业产生和飞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畸型的产业

  “二甲醚行业相当畸型。”全国汽车清洁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卞学庄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也说,要真实还原二甲醚行业乱象,必须从我国的整体能源供求的紧张现状谈起。

  卞学庄认为,在天然气资源上,虽然我国海上和陆地蕴藏量非常巨大,但到去年,自采量仅提升至1000万m³(注:气体燃气,单位统计为m³),因此仅2011年为解决国内大面积“气荒”,我国就分别通过海运和陆路口岸从沙特、俄罗斯和中东、中亚三国等等国家和地区进口LPG和LNG近800万m³。

  “根据国家最新的中短期能源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天然气市场规划供应目标为2600万m³,以有效缓解民用供需矛盾;在2015-2020年期间,天然气供求矛盾还将进一步缓解。不过,据我看来,由于自给率提升缓慢,未来5-10年,我国天然气市场依然存在的巨大供求缺口,因此,二甲醚行业的确有一定的替代空间。”卞学庄说。

  根据相关企业资料,山东久泰集团在2005年前后研究二甲醚项目时,也曾做过专题研究并得出乐观估计:由于2006年我国液化气市场供需存在500多万吨的巨额缺口,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如果二甲醚能替代20%的国内液化气,届时二甲醚市场需求量或有望达到600万吨。

  长期从事研究汽车能源研究的姚春德教授表示,2009年国家曾针对清洁能源汽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包括甲醇和天然气之类的清洁能源汽车上路。为了能够快速取得这一巨大市场的先机,不少地方开始大干快上二甲醚项目,因此2009-2010年,国内二甲醚建设项目曾经“井喷”。

  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前后针对二甲醚市场的专题研究也表明,如果推广得力,二甲醚替代汽柴油将产生巨大效益。如根据当时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增速,2010年当国内汽柴油消耗量达到1.1亿吨时,车用二甲醚替代汽柴油量也有望达到800多万吨。

  然而,计划跟不上变化。

  由于二甲醚的燃烧热值只相当汽油的80%,动力不足且在使用中会排出有毒尾气,“车用二甲醚的研究2010年前后基本上迅速被汽车业抛弃。”卞学庄说。

  但“井喷”的二甲醚生产却未因此停止。至2010年年底,二甲醚国内产能已达到1484万吨——二甲醚行业在国内经历10年(2002年-2011年底)“井喷”发展后,已跌向产能极端过剩的深渊。

  《财经国家周刊》在采访中也发现,广泛应用在日化、制药、制冷、燃料、涂料、汽车喷漆、上蜡和气溶胶行业的液化二甲醚,其规划产能在2011年突破了1500万吨(2002年产能3.18万吨)。年产能过100万吨的规模型企业遍布东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各地。

  “从企业的开工率可以看出产能过剩到底有多大。”业内专业人士介绍,2007年二甲醚行业开工率为41%(生产90万吨);2008年小于50%(生产216万吨);2011年,行业产能突破1500万吨,开工率锐降至20%新低。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二甲醚企业都在寻找出路,二甲醚市场价格也一直上不去。” 上述安徽亳州液化气公司总经理说。

  此时,液化气掺混已成为了二甲醚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而低开工率下实现的实际产能,其销售的80%开始集中在民用燃气市场,即液化气掺混。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液化气的成本是根本诱因。纯液化气每吨进价在6800元-7000元,市场销售价每吨为6300多元。而主要由天然气或煤化工合成的二甲醚,与纯液化气(指LNG和LPG)相比,基本上每吨存在2500元-3500元的价差优势。

  “所以,不掺混二甲醚,几乎所有的液化气企业立即就亏损。为了经济利益,没有液化气企业是不掺的”上述安徽亳州液化气公司总经理说,“但是掺多少,国家又没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因此,掺多掺少,全在个人,我们觉得比例不超过30%应是安全的,但有些企业都掺到了70%-80%,用的又不是特制钢瓶。”

  如何监管

  掺混二甲醚的液化气泄露并发生爆炸,年年发生,但针对这一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却严重滞后。

  卞学庄表示,虽然相关部门早就认识到液化气掺混二甲醚有泄露致爆隐患,但时至今日,排查次数不够多,且“监管和治理不持续,也不持久。”

  他介绍说,2008年3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特函(2008)17号),明确规定:第一,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或在焊接气瓶中擅自加入不明化学添加剂。第二,对二甲醚以及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混合燃料的使用,应当做到专气、专瓶、专用。即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再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

  2010年年初,广东爆发大面积液化石油气掺混二甲醚现象,国家质检总局再发《关于广东省质监局查处液化石油气掺杂使假问题的情况通报》,要求各地严厉查处液化石油气掺杂使假行为。从当年6月起,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行动,在市场推展清理和排查行动,一度重挫二甲醚行业景气,使得该行业开工率严重下滑。

  不过,由于液化气使用者多生活在二三四线城市或者乡镇及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市场分散严重,消解了行政性集中排查的效果,使得排查活动过后,在广东、福建、江苏、湖南、山东、辽宁、陕西、浙江等很多省份,爆炸仍旧时有发生。而利益驱动也使得严令禁止掺混二甲醚的行政规定在一些中小液化气企业和个体户面前,“令行不止”并演变成为行业“潜规则”。

  “接连不断的爆炸,应该引起相关监管部门和全社会更多关注。”姚春德说,作为替代性能源,二甲醚因其特殊性,其生产、灌装、销售和售后服务,都应该有机制性严格管理,“要不然,以后还将会有不幸发生。”

  而业内人士也认为,只要监管和治理到位,上述爆炸案事实上,可以从根本上控制。

  “比如,如果国家认可液化气掺混二甲醚行为,只要确定合适的掺混比例,并对钢瓶密封垫以及灶头与钢罐连接软管进行专门更换,或教育使用者定期检查瓶装液化气是否存在腐蚀泄露,比如用肥皂水测试,即可基本控制上述爆炸事件的发生。”城市燃气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财经国家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质量热讯 ( 豫icp备13000103-1号 管理员邮箱:service@cnqol.com )

GMT+8, 2024-4-29 01:01 , Processed in 0.5411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